“抑郁症”你知道多少?
据WHO最新估计,全球每年有超过70万人死于自杀,每100例死亡中有1例是自杀死亡,每40秒就有1人因自杀死亡,自杀在全球200余种死亡原因中排名第14位,成为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自杀的众多影响因素中除自杀未遂史外,严重抑郁发作是自杀的最强预测因子。
抑郁症又称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2],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点。MDD不仅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也导致其自杀率远高于普通人群,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MDD列为非致命健康损伤的第一大诱因。现代医学常规使用抗抑郁药治疗MDD,可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但对其余伴随症状的改善并不明确。抑郁症是现在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是现代人心理疾病最重要的类型,临床常见心情低落和现实过得不开心,情绪长时间地低落消沉,从一开始的闷闷不乐到最后的悲痛欲绝,自卑、痛苦、悲观、厌世,感觉活着每一天都是在绝望地折磨自己,消极,逃避,最后甚至更有自杀倾向和行为。患者患有躯体化症状。胸闷,气短。每天只想躺在床上,什么都不想动。有明显的焦虑感。更严重者会出现幻觉、妄想、思维(言语)紊乱等精神分裂症状。抑郁症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一年,甚至数年,大多数病例有复发的倾向。
抑郁症的病理机制极其复杂,从分子层面到行为活动,以及遗传学、社会环境和个人认知,囊括生理和病理等各个层面,其中主要是与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五羟色胺(5-HT)等单胺类神经递质有关,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情绪反应、精神活动、体温调节、睡眠等生理反应,抑郁通常是这些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异常所致。[3]
良好的抑郁症预防和管理有利于减少抑郁症的发生,促进康复,进而有效降低发病率和复发率。2010年,美国支持改变行为系统研究中心基于跨理论模型研究设计了一套针对过程管理的抑郁症预防与管理手册——《迈向健康之路——抑郁预防及管理手册》,抑郁症预防与管理调查量表是其整理编制的相对应的评估工具,该量表具有模型化、内容针对性强和选项明确等优点,国外学者LEVESQUE等在对抑郁症人群的干预研究中应用了该量表,并表现出了良好的信效度[4] 。我国常用的是汉密顿抑郁量表。
中文版DPMS S-CVI为0.85,I-CVI在0.67~0.87之间。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许多健康的知识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我们应该通过更多的途径来认识抑郁症然后加以预防,那些我们看起来正常的人可能已经渐渐走进抑郁黑暗的深渊,我们应该常常通过自省去了解自己的内心状况是否正常,如果察觉到异常能尽早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让自己走出来。